專業介紹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介紹

發布者:  時間:2024-06-07 09:29:46  

 


專業特色

非織造材料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織造行業現已成為我國紡織工業中最耀眼的新興産業。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為基于行業急需人才而特設的國家戰略新興産業本科專業之一,專業屬于典型的多學科交叉且實踐性較強的工科專業,非織造技術涵蓋了紡織、高分子、印染、化工等學科技術非織造産業屬于國家新興戰略産業和重點發展方向,對國防軍工、能源環境、醫療衛生等國計民生産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本專業重視理論基礎、強化實踐環節、立足産品開發、注重能力培養、強調創新意識,培養專業基礎紮實、工藝與産品設計能力強的非織造材料及相關工程領域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1 紡織材料根據結構分類

非織造材料設計自由度大,性能優異且多樣;非織造技術充分結合和運用了諸多現代智能化高新技術,其具有工藝流程短、工藝靈活多樣、生産效率高、原材料範圍廣、産品多樣等特點,産品廣泛應用于醫療衛生、國防軍工、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安全防護、水利工程土木建築、個人衛生等領域。

2 非織造材料及相關産品應用

培養目标

本專業培養适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非織造材料與産品制造領域專業知識,具備工程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勝任非織造材料與工程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新産品開發、生産組織及經營管理、商務貿易和檢測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3 豐富的實踐課堂和創新課堂

知識掌握

專業核心理論課程:纖維材料學、非織造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非織造産品質量與檢測、非織造布後整理、非織造材料設計與産品開發、功能複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與紡絲技術、非織造用粘合劑與助劑、非織造過濾材料等。

注重實踐課堂和創新課堂建設,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占總學時的22.36%,旨在全面提高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專業建設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2022年開始本科招生,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1人,其中博士10人,占教師總數的91%。具有教授職稱2人,副教授職稱3人,“湖湘青年英才”稱号1人。本專業教師先後主持省級科研教研項目20餘項,湘潭市科技計劃項目1項,産業用紡織品教育工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2項,企業委托項目30餘項;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總裝備部高分對地觀測項目子項目、湘潭市科技計劃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天津市科技支撐計劃深圳市科創委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高水平SCI/EI收錄30餘篇,已授權發明專利12。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湘潭市十佳科技特派員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稱号。

專業負責人

汪澤幸,男,漢族,1982年生,中共黨員,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湖南省科技特派員,湘潭市科技特派專家,湘潭市高層次人才,紡織科學與工程重點學科産業用紡織品方向學術帶頭人,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負責人,兼任教育部教育部高等學校紡織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纖維材料分委員會委員,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安全健康防護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專家智庫副主任,全國勞保行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湖南永霏集團技術總監,深圳市微納先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顧問、東莞健賢紡織品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顧問等社會兼職。

主持省級科研項目6項,湘潭市科技計劃項目1項,産業用紡織品教育工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2項,企業委托項目20餘項,湖南省教育廳、中紡聯教改項目3項;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總裝備部高分對地觀測項目子項目、湘潭市科技計劃項目及其他科研項目多項,已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5年,參與)、湘潭市優秀自然科學論文三等獎(2014),二等獎(2015)各一次,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宗平生針織基金會優秀論文三等獎2篇(2017年、2020年)、優秀獎1篇(2017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 恒逸基金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2019);2017年榮獲湘潭市十佳科技特派員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稱号。

就業升學前景

專業人才培養成果顯著。鼓勵非織造課程團隊老師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以賽促教,使學生通過比賽更好的掌握和應用專業知識,2022年專業開始招生至今,已獲得全國大學生紡織類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虛拟仿真競賽非織組,二等獎6項,三等獎4項,優勝獎7項。獲第十一屆金三發﹒當盛杯全國大學生非織造材料開發與應用雙創大賽三等獎。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的選擇包括:升學深造、出國(境)留學、政府(海關、商檢)公務員、科研工作者、非織造生産技術管理崗位、研發工程師、技術咨詢服務工程師、紡織貿易營銷、紡織技術咨詢、專業檢測人員等。

(審核:李愛國 周衡書 傅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