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曆程
紡織工程專業創辦于1978年,發展至今已具有40多年的辦學曆史,是國家級特色專業、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是湖南省老牌專業和獨有專業,湖南省唯一開展紡織工程研究生培養的高校,為湖南省紡織行業培養了85%以上的工程技術人才。
2012年,本專業開始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已培養畢業研究生十屆共200多人。

師資隊伍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23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湖南省121人才2人,湖南制造強省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1人,湖湘青年英才2人,湖南省青的骨幹教師2人,博士占比65%。
教授:周衡書、劉濤、陳桂春(教授級高工)、陳嶽堂(兼)、易兵(兼)、張小剛(兼)
副教授:劉常威、蔣國華、何斌(博士)、譚冬宜、劉良會(博士)、林益軍(博士)、王少力(博士);
博士、講師:王坤(博士)、解開放(博士)、周蓉(博士)、程浩南(博士)、武世鋒(在讀博士)、馮浩(在讀博士)、姚榮興(博士)、周琪、解相婧、餘奕。
培養目标
按照現代紡織産業鍊發展趨勢,設置了紡織工藝及紡織品設計、紡織品檢測與貿易2個專業方向,本專業旨在培養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強,系統掌握紡織工程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具備從事紡織工程專業技術、紡織品設計與開發、管理與貿易等工作的技能,具有國際視野和拼搏精神以及自強、自勵意識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

圖一、專業研究領域
培養模式
紡織工程專業涉及服用紡織品領域、裝飾用紡織品領域、産業用紡織品領域,實施“3+1”卓越計劃培養模式,建立了“四鍊融通, 五位一體”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實踐育人”、“依托行業”的獨特辦學特色。
主要課程
工程制圖、機械設計基礎、工程力學、電工電子學、紡織導論、紡織化學、紡織材料學、紡紗學、機織學、針織學、織物結構與設計、紡織智能制造技術、針織物結構與設計、非織造學、紡織商品檢驗學、紡織品設計、紡織品貿易等,其中織物結構與設計課程為湖南省一流課程。
實踐環節涵蓋專業認知實習、紡織CAD課程設計、專業綜合實驗、卓越計劃企業實習、畢業設計等。本專業擁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湖南省新型面實及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态紡織與染整新技術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實驗基地等國家級、省級教學科研平台13個。
實驗條件
本專業建有纖維材料研究、檢測、紡紗、織布、後整理等各類紡織實驗室18個,實驗面積1800M2,實驗儀器設備500多台套,價值1600多萬元。

圖二、學生實習基地、産學研合作基地與就業方向


圖三、實驗室
學生第二課堂主要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校級、省級、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校級、省級、國家級)、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紅綠藍”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越隆杯”中國紡織品設計大賽、“前進杯”牛仔面料設計大賽等,近年學生在全國性大賽中獲獎100多項。


校企合作
本專業自2011級開始采取“3+1”培養模式,圍繞企業、高校雙向需求,開展學生實習實踐訓練,并開展課題研究,“雙導師”共同指導、考核評價,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一主線、兩主體、三層次”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先後與35家紡織企業建立了卓越工程師培養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就業情況
從專業開辦至今,已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生就業立足湖南,面向全國,省外就業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近年來學生就業方向主要有:①産品設計與開發、工藝設計;②生産管理及質量控制、生産技術改造;③紡織産品營銷、紡織及服裝産品進出口貿易;④商檢、海關等單位從事紡織纖維、報關、紡織品及服裝檢驗、檢測等;⑤國内、國外升學深造後進入研究院或高校從事科研、教育機構等,就業前景非常好。
專業負責人簡介
周衡書,男,中共黨員,碩士生導師,三級教授。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全國麻紡織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紡織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紡織工程分委員會委員,湖南省、長沙市、湘潭市科技專家庫專家,湖南制造強省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湖南省創新創業指導導師,湘潭市高層次C類人才,湘潭市、株洲市科技特派員。紡織科學與工程重點學科帶頭人,湖南省新型纖維面料及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湖南省研究生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纖維材料與功能性面料研發、紡織短流程智能制造技術。近年主持完成省級重點科技計劃項目2項,參與主持省級重點研究項目2項,主持省自科基金1項,參與主持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科技計劃項目1項,主持橫向科研項目6項,主持完成省部級教改課題2項;申報國家專利26多項,已獲專利授權19項,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指導研究生獲省級科技創新項目6項,獲省級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2項,獲省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篇。
(審核:李愛國 羅荃 喻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