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利達是三水的紡織傳統制造業企業,如今變身環保運營商負責大塘園區的集中供熱和污水處理。南方日報記者 盧奕誠 攝
廠房是越做越舊的,人工成本是越做越高,越是如此,就越有一種尋求挑戰的沖動。
眼前的這個中年男人,個子不高,皮膚黝黑,話語裡帶着湖南鄉音,爽直而健談,言辭裡流露出他特有的幽默。成為一名刑警是他曾經的夢想,而事實上,他的人生軌迹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在這條路上,他步履堅實地走到今天。
他叫姚穎,是佛山三水佳利達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掌舵的這間公司,是三水大塘工業園區首屈一指的龍頭企業,涉足紡織印染、熱電、污水處理、自來水供應等多個業務領域,旗下員工超過1500人,今年前三季度納稅額突破5000萬元……
“廠房是越做越舊的,人工成本是越做越高的,設備也是越做越舊的。”一位印尼的華人曾這樣和姚穎說過,正是出于尋求挑戰的沖動和高度的危機意識,佳利達在他的引領下實現了多元化發展,成為經濟低迷背景下逆勢而上的突圍力量。
放棄高薪工作,獨立辦廠
“金領”創業
放棄高薪工作,獨立辦廠
1989年,姚穎從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畢業,進入高明溢達紡織公司。手拿扳手,調試機器,養護機器,擦拭機器,這就是姚穎最初的工作狀态。
這樣的工作狀态并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出色的工作表現,他獲得了崗位調整的機會,而晉升、加薪亦随之而來。從普通的車間工人到部門經理,再到分廠廠長,他在梭織、針織、制衣輔料等業務部門都從事過技術和管理工作。用姚穎的話說,就是“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級别地往上升”。
在離開溢達前,他已是公司高管,名副其實的“金領”。“出來創業之前,就已經月薪好幾萬元,甚至每個星期上一兩個小時班都沒問題。”姚穎說,“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高的待遇了,尤其是在很安逸的時候做出這個決定是非常艱難的。”
但他最終還是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2003年,姚穎離開了工作14年的溢達,走上自主創業之路。而當被問及是什麼促使他放棄高薪工作,轉而踏上充滿變數與風險、不可預期的自主創業之路時,他說:“我覺得自己還是有一些拼搏精神的,在上世紀90年代創業之前,就有一個印尼華人跟我說,廠房是越做越舊的,人工成本是越做越高的,設備也是越做越舊的,但越是如此,就越有一種尋求挑戰的沖動。”
曲折與艱辛總是創業之初的關鍵詞,對于姚穎來說同樣如此。2004年,姚穎與朋友合資購買了40台二手機器設備,在高明租賃廠房開始辦廠。不久後因業務發展需要,他們調頭西進,承包了廣西柳州二棉織布廠。
從租賃機器廠房到自建生産基地
落戶大塘
從租賃機器廠房到自建生産基地
随着工廠生産步入正軌,業務訂單量迅速增加。姚穎發現租賃的廠房漸漸難以滿足擴大生産的需要,而舊有的生産線缺少染色和後整理環節,且交通不便,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他開始謀劃自購土地和設備,自建生産基地。姚穎再次将目光投向佛山,鎖定三水大塘工業園。
“2002年的一次偶然機會,得知大塘準備搞一個三集中(集中供水、供熱、污水處理)工業園。當時很興奮,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就果斷買了一百畝地。”姚穎如此解釋他當時看好大塘工業園并決定落戶于此的原因。而事實上,彼時大塘工業園的一些基礎設施和園區配套還不完善,落戶于此的企業亦寥寥可數。
姚穎向記者描述了他第一次來到大塘工業園考察時的情景:“一片荒涼,周圍都是農田,路窄得甚至連車都開不進去,我是下車後走到現在佳利達所處位置的。盡管如此,但我還是看準了。”之所以最終選擇大塘工業園,姚穎更多看中的是它未來的發展空間和增值潛力。
2005年,佳利達進駐大塘工業園。2006年2月,佳利達正式建成投産。而姚穎也在2005年底退出了廣西的承包業務,将主要精力和資源投向大塘,投向佳利達。
這一次,姚穎的決心不言而喻,斥巨資對生産線進行全面升級:從日本購進噴氣織布機、絲光機、退漿機,購入德國預縮機、定型機、整經機、漿紗機,從香港購入高勳染缸,打造起一條集染紗、織布、後整理、制衣于一體的先進生産線,成為高檔純棉色織布料生産商。
“沒有先進的設備怎麼能做出好的産品,隻有向前走,才不至于被淘汰。”姚穎相信這些投入終會帶來回報。而同時由于香港、加拿大、澳門股東兼客戶的加入,佳利達獲得了充足的資金支持,“改進設備、擴大産能的膽子也大了,産量增加了三倍,每月可達200萬米。”
與此同時,佳利達的市場也不斷拓展,來自歐洲、北美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訂單紛至沓來。姚穎的投入逐漸取得了回報,紡織印染主業的穩定增長也為佳利達日後的多元化發展、業務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紡織為主業到熱電、環保并行發展
多元布局
從紡織為主業到熱電、環保并行發展
盡管佳利達的紡織印染主業保持了不錯的發展勢頭,但問題也随着而來。佳利達進駐大塘工業園初期,園區内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隻有9000噸,自來水廠日供水量僅2萬噸,難以滿足園區内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産能的需要。而熱電廠籌建到一半後因故停工,成為“半吊子”工程,園區内集中供熱的計劃暫時擱淺。
“當時這三廠由佛山整合企業進行經營,但由于他們看不到前景,并且每月虧損,對後期投資沒有信心而不願再投資。”姚穎告訴記者。
在這樣的情形下,佳利達與大塘工業園内其他一些紡織企業隻能自建鍋爐,供應各自生産所需蒸汽。而這種“自給自足”的方式實際上耗費巨大且效率偏低,在日益增長的需求面前顯得捉襟見肘。供水、供汽、污水處理等園區配套方面的不足,也成為大塘工業園吸引企業進駐的一大制約因素。
姚穎将蒸汽和水對紡織企業的重要性比作飛機的雙翼,他認為污水處理是否得當也關涉紡織企業的成敗興衰。這一次,姚穎再度出手,砸下重金收購熱電廠、污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廠。“我們認為城市的環保要求會越來越嚴格,企業在城市中立足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向外圍遷移、向園區集中是大趨勢,所以我們就賭了一次。”
從依靠紡織印染主業獨力支撐,到涉足熱電、污水處理的全新業務領域,佳利達在多元化經營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為完成這樣的轉變,姚穎和佳利達經曆了艱難的嘗試和摸索,也經曆過發展的陣痛。
從2006年到2009年,佳利達基本每年的投入都在1.5億元到2億元之間,三個廠總計投入超過6億元。姚穎希望如此巨大的投入能取得他所期待的回報,即通過完善供水、供汽、污水處理等園區配套,吸引更多企業進駐大塘,發揮工業園區的集聚效應和整合功能。
但這項被姚穎稱作“築巢引鳳”的舉動并未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進駐的企業在起初并未如預期般迎來爆發式的增長。盡管如此,姚穎的投入卻未停止。
此外,熱電、污水處理等方面的技術攻關也是橫亘在佳利達面前的一道難題。為破解這道難題,佳利達主動出擊,積極尋求産學研對接,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學院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并取得不少突破性進展。“我們與佳利達的合作從2008年就已開始,主要集中在廢水、廢氣、污泥、中水回用四個領域,根據佳利達在清潔生産領域的技術需求,有針對地提供技術研發成果,幫助佳利達提高治污排污效率,同時降低技術成本。”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的郭華芳主任告訴記者
付出終有收獲。到2010年4月,佳利達熱電分廠已建成2台35噸/小時、1台75噸/小時和1台130噸/小時鍋爐,同時配套了1.8萬kW發電機組,實現工業園區集中供汽,并成功并入廣東電網。
而污水處理廠采用先進的物化、生化聯合處理和臭氧反滲透處理工藝,已建成設計處理工業污水能力5.6萬m3/天,中水回用能力3.8m3/天;自來水廠通過配套進口電子加藥系統和先進的水質化驗設備,日供水能力超過10萬m3,已基本可滿足當時企業的用水和污水處理需求。
伴随大塘工業園配套的完善,進駐企業從2010年開始明顯增加,尤其是各類紡織企業的集聚效應逐漸顯現出來。佳利達通過供水、供熱和污水處理業務的多元化拓展,消除了園區内大小企業發展的“後顧之憂”,而佳利達亦藉此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發現了可支撐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新“藍海”。
他山之石
“三統一”工程助力
西樵紡織産業園蝶變
廣東西樵紡織産業基地位于西樵鎮的西北部,是廣東省紡織産業示範基地、中國流行面料工程南方産業研發基地、廣東省紡織機械産業基地,2011年6月,廣東西樵紡織産業示範基地被省政府授牌為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在首批獲得認定的10個園區(基地)中排名第一,也是佛山市首個。
紡織産業規模擴大使得環境壓力驟增。河水發黑散發異味,村民投訴不斷。而西樵兩邊的西江、北江是二級水源保護區,西樵山又是國家級名勝風景區,更大的環保壓力和指責紛紛指向西樵鎮和紡織産業園區。
2005年,當地政府決定投入約4.5億元建設“三統一”工程,通過“三統一”工程,曾飽受投訴的西樵鎮紡織産業變身“環保代表”。2005年,當地政府投入約4.5億元建設“三統一”工程,原來直排西江、北江的印染企業污水管都被“腰斬”,一年減少了5000噸化學需氧量COD,其制定的企業排放标準比國家标準還低40%。使得西樵紡織産業基地成為國内為數不多的紡織工業類生态工業基地。2009年,紡織基地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2.34%,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36.70%,中水回用率23.22%。
據了解,通過“三統一”工程,企業不用将大筆環保成本投入到産業研發上。這一點吸引了一大批上下遊品牌紡織企業入駐,實現了西樵紡織産業集群進一步規模化和升級。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西樵紡織”創造了近30年來開機率最高的紀錄,全年共引進國内外先進紡織設備1200多台,産值、稅收、投資逆勢增長分别達到9.7%、19.8%和36.5%。
紡織利潤空間縮小,主動求變逆勢增長
戰略轉型
在佳利達的發展曆程中,“客戶變股東”的營銷管理方式曾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洶湧來襲。之前為抑制經濟過熱采取的緊縮措施,與金融海嘯引發的外需急劇萎縮相疊加,國内經濟形勢在短時間内調頭向下。而外需依賴程度較高的紡織行業更是在這波危機的沖擊下“哀鴻遍野”,不少中小型紡織企業因訂單不足、資金鍊斷裂而停産或倒閉。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佳利達在危機中的走勢。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佳利達的産銷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保持了逆勢上揚的态勢。這其中,“客戶變股東”的作用不可忽視。
“客戶變股東”作為一種經典的合作模式,通過資本紐帶将企業與産業鍊上下遊企業聯結起來,成為聯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尤其是在經濟下行或是政策緊縮時期,企業往往需要面對訂單下滑、資金鍊緊繃的局面。而作為客戶的股東可優先提供訂單、保證原料供給,作為股東的客戶可注入資金,使企業安然度過危機。
2008年底為扭轉經濟頹勢的救市政策和刺激計劃,幫助中國經濟成功實現“V”形反轉。而此後部分政策的“副作用”開始顯現,通脹上行、房價走高、企業生産經營成本攀升,地方政府債務上升……為應對這波經濟過熱,2010年下半年一系列緊縮政策漸次出台。與此同時,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美日經濟複蘇緩慢,外需不振。内外因素的疊加,使紡織企業的生産經營再次面臨巨大壓力。
2011年,棉紗等紡織原材料價格大起大落,紡織企業飽受其苦。2011年6、7月份,佳利達也陷入困境,這是被姚穎稱為“公司成立以來最困難的一段時期”。由于之前棉價大漲,姚穎推掉了不少訂單。而之後棉價急轉直下時,又遭遇訂單不足的局面,導緻佳利達部分生産線停産。而這一次,香港的客戶兼股東提供100萬米布的大訂單解了佳利達的“燃眉之急”。佳利達也得以順利度過這段艱難時期。
紡織業近幾年的發展走勢促使姚穎不斷思索未來的發展方向。“未來幾年我們的紡織主業會保持一定的增長率,但增長速度會有所下降。”姚穎研判。他認為紡織業較容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和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發展風險在增加,而人力成本快速增長、棉價内外倒挂等因素又擠壓了紡織企業的利潤空間。
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佳利達正悄然調整發展方向,加速新業務領域的布局,以推動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在環保、清潔生産、循環經濟等領域,未來幾年我們還會加大投入。”
戰略調整成效顯著,引才、建園助推轉型升級
籌備上市
今年以來,佳利達的業績快速增長,上半年納稅額就已突破3000萬元。而去年全年的納稅額也僅僅在1500萬元左右。如此迅猛的增長從何而來?姚穎向記者透露,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熱電、污水處理、自來水供應等新興業務模塊,而非紡織印染主業。
市場競争,歸根到底是人才競争,企業能否完成轉型并實現跨越式發展,人才是關鍵,姚穎亦深知這一點。今年3月份,姚穎挂帥“千裡引才”,到北京高校招募大學生。“我們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引進廢氣治理、廢水治理、污泥治理、水回用方面的技術人才。”姚穎介紹說。
對佳利達而言,此次“千裡引才”收獲頗豐,最終加盟的不乏來自國内頂尖名校的研究生。姚穎也對此次新晉加盟的大學生寄予厚望、委以重任。“廢水、廢氣的治理可以說是永無止境的一項探索,我們今後會繼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希望繼續加強研發、提高管理水平,不僅做到增産不增污,更要盡力實現增産減污的目标,我們正在努力。”
另一方面,佳利達計劃在湖南長沙籌建一個新的工業園,該工業園規劃占地9000餘畝,第一期用地3000餘畝,将于今年11月28日動工。根據姚穎的設想,佳利達将把在大塘工業園的業務模式嫁接到新的工業園,除少量紡織印染業務外,将重點建設熱電、自來水、污水處理三廠。企業進駐工業園之後,隻需專注于生産經營,供水、供熱、供電、污水處理等配套服務将由佳利達統一提供。上述業務也将成為佳利達在新工業園的主要利潤來源。
此外,佳利達正在加速推進企業上市進程。“我們籌備上市實際上從2007年就開始了,期間兩年因為某些原因暫時擱置了上市計劃。今年是三水區政府提出的‘企業服務年’,一些實質性的舉措對我們幫助很大,也重新點燃了我們上市的信心。”據姚穎介紹,佳利達即将推動股改。“我們計劃明年3月之前完成股改,明年下半年或者後年上半年申報滬市主闆。”
“上市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發展平台,為我們加速業務轉型和擴張提供資金支持。另外更重要的是,企業上市後公衆化持股,可以引入職業經理人,規範公司的經營管理,完善内部治理結構。”姚穎如是評價上市對于佳利達的意義。
通過“千裡引才”增強技術研發力量,提升經營管理水平;通過業務模式的複制和嫁接擴張版圖,加速布局;通過上市積蓄發展力量,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佳利達主動求變的路徑漸趨清晰。
從過去的紡織主業“一枝獨秀”,到如今的熱電、環保多項業務齊頭并進,從過去的“一條腿走路”,到如今的“多輪驅動”,佳利達正走出一條漸進而穩妥的轉型之路。
而對于姚穎來說,他似乎離成為一名刑警的兒時夢想越來越遠,但若要說成為一名出色的企業家,他已漸行漸近……
(審核:李愛國 羅荃 喻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