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态

首頁 > 學院動态 > 正文

包新軍副教授聯合雲南師範大學王洪恩教授在新能源材料領域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發布者:包新軍 羅鳳香  時間:2025-04-02 16:32:15  

近日,我院包新軍副教授與雲南師範大學王洪恩教授合作,在國際能源材料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IF=9.4)上發表科研論文“Interface control in TiO2/BaTiO3 ferroelectric hetero-structures: A bidirectional catalytic pathway toward high-performance Li-S batteries” (DOI:10.1016/j.jcis.2025.137467)。包新軍副教授、者榮傑博士和王洪恩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為共同通訊單位。

圖1 Graphical abstract

在這項工作中,提出了一種新型空心納米複合材料,即TiO2/BaTiO3異質結構,并用超薄碳層進行修飾。該材料作為一種雙向電催化劑,可以有效提升多硫化锂的吸附和硫的氧化還原動力學,從而提高锂硫電池的性能。該材料的優勢在于:(1)自發形成的電場:TiO2/BaTiO3異質結構的界面會形成電場,引導多硫化锂的遷移,促進其氧化還原反應。(2)鐵電材料的極化效應:BaTiO3的鐵電特性可以增強對多硫化锂的吸附,減少穿梭效應,提高電池性能。(3)雙向催化功能:TiO2和BaTiO3分别對硫的不同氧化态進行催化,實現硫的逐步轉化。 實驗結果表明,該複合材料電極在1 C倍率下展現出836 mAh·g−1的高初始容量,經過400次循環後仍保持64%的容量,衰減率僅為0.075%。即使在6.02 mg·cm−2的高硫負載和6.5 μL·mg−1的電解液/硫比下,該電池也展現出優異的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

包新軍副教授入職學校以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新能源領域,緊密結合紡織領域的靜電紡絲技術,開展新型儲能材料及器件、稀土功能材料及生物質纖維素高值化利用領域的研究工作。随着學院實驗條件的完善,包新軍老師及團隊将持續聚焦“紡織+新能源”開展纖維基能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工作,為學院學科發展和創新能力提升貢獻新力量。

論文鍊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1979725008586

(審核:李愛國 程浩南 傅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