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概括

紡織科學與工程簡介

發布者:  時間:2022-01-19 10:23:51  

1.學科内涵                   

紡織科學與工程是建立在纖維材料基礎上,多尺度、多層次地研究纖維及其集合體的形态、結構與性能,加工工藝與設備,纖維制品的功能、性能與美學特征等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和規律的學科。伴随着人類文明的進步對纖維類材料的需求和紡織大工業生産的演進,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已經成為一門現代工程學科。

紡織科學與工程現有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輕化工程(現屬材料化工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表演專業6個本科專業,構建成了以纖維材料研發、集合、加工、設計、展示為主線,形成了紡織-印染-服裝-表演,貫穿紡織全産業鍊的完整專業體系。

2.學科特色                   

紡織科學與工程具有深入産業鍊,依托行業辦學的鮮明特色,也是我省開辦紡織類本科專業和研究生培養的唯一高校,其中紡織工程是國家級特色專業、湖南省一流專業;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是省級特色專業,紡織工程、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具有多領域技術集成創新融合應用兩大特點,目前已成為推動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技術、産品、模式創新疊代加快,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3.學科方向                   

通過曆年的建設與發展,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已在成纖高聚物的設計、合成和成形加工;新型纖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纖維複合材料的設計與加工及其力學行為;智能化紡紗、織造加工工藝流程設計與模塊設計;麻類紡織産品深度開發與性能研究;新型功能性面料設計與加工工藝;生态染整技術;智能服裝與智能穿戴技術;服裝結構與服裝舒适性;紡織服裝CAD技術及應用;織服裝企業戰略與戰略管理進行了較深入研究,形成了紡織材料與紡織新技術産業用紡織品技術服裝工程與數字化技術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1)紡織材料與紡織新技術方向

本方向主要圍繞成纖高聚物的設計、合成和成形加工;新型纖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納米纖維;智能化紡紗、織造加工工藝流程設計與模塊設計;麻類紡織産品深度開發與性能研究;新型功能性面料設計與加工工藝;生态染整技術開發。

(2)産業用紡織品技術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産業用紡織品制造技術,探索高性能産業用紡織材料及紡織結構複合材料制造技術,提升産業用紡織材料加工技術水平與性能評估能力。研究與開發高技術産業用紡織材料制品,以應用為導向,重點研發耐高溫過濾材料、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生物醫用過濾材料。研究高技術産業用紡織材料設計與評估技術,探索産業用紡織品材料結構與性能設計、工程應用質量控制、生命周期評估等關鍵技術。

(3)服裝工程與數字化技術方向

本方向立足于湖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服務湖南本土服飾企業,産業發展需求,已經在服裝結構與功能舒适性,民族服飾藝術及數字化保護,功能性服裝設計與制造技術,服裝數字化設計與虛拟仿真,服裝工藝與智能化生産技術,服裝生産過程的智能檢測與控制等方面開展了研究。并且在苗族民族服飾圖案智能化設計,服裝功能舒适性評價,傳統服飾工藝及紋樣,侗錦藝術,土家族織錦藝術及數字化保護,服裝工藝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學科團隊                   

學科團隊擁有一支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53人,其中博士、副高以上人員占比47%,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專業教師占比超過97%;教育部高等學校紡織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紡織工程分委員會委員,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麻紡織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紡織類專業教指委纖維材料分教指委委員、全國勞保行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湖南省“智造強省” 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南省紡織标準評審專家等國家級專家2人、省級專家3人,湘潭市高端專家人才稱号3人;擁有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生态紡織染整新技術2個省級研究生優秀教學團隊;現有在校本科生1297人;從2012年起,培養紡織工程專業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共204名,已畢業84名。

(審核:李愛國 羅荃 喻亦榮)